From: http://www.gvm.com.tw/theme/inpage_cover.asp?ser=11899
《經濟學人》指出,國際化已是全球大學發展趨勢,任何國家如果還想用政策來限制大學人才流動,不但會失去吸引外國優秀人才的機會,同時會造成國內優秀人才外流。
台灣不承認中國大學學歷,對外籍學生的簽證及工作又多所刁難,這樣的「鎖國政策」能撐多久呢?
建立世界一流大學整天掛在台灣人的嘴上,但是三位烏克蘭留學生,最近卻給新竹交通大學帶來一場「烏克蘭式震撼」。
打開上學期的成績單:包偉力──電物系1A班,總成績是全班第四名、微積分100分、物理98分;柯冶漢──電物系1A班,總成績全班第八名、微積分80分、物理98分;安昊宇──電信系1B班,總成績全班第十名、微積分85分、物理99分。
和他們一同上課、交大光電工程系一年級學生陳冠榮,在一篇發表於報紙的投書中提到:這三位烏克蘭學生不僅程度遠遠超過大多數台灣學生,大一時就能用大二、大三才會教到的觀念及原理,回答老師的提問;而且永遠保持進取樂觀的求學態度,不像台灣學生上課幾乎不發問,他們總是圍繞在老師身旁「瘋狂地提問,討論心得。」
台灣教學文化─學生噤口不問、老師學官兩棲
政大新聞系畢業的德國留學生柯大山也覺得,台灣學生普遍缺乏主動求知意願。當年,他曾在班上做過「民意調查」,結果發現大約97%的同學選擇政大新聞系,是因為父母的壓力或是按照以往的學測成績排名。
柯大山也很驚訝,台灣學生上課時幾乎不提問,下課後,也從來不去敲教授的門,所以教授上課根本沒有來自學生的壓力。有一回,他上哲學概論,為了一個問題跟老師辯論,最後老師乾脆把粉筆交給他,讓他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多小時,最後,老師承認他自己的理論錯了。
但是台灣學生當中,有幾個能主動求知的「柯大山」?
台灣老師的敬業態度,也同樣讓外籍生感到錯諤。
曾在政大、台大就讀的日本留學生永吉美幸,對於台灣老師有這樣的評價:英文程度好;上課沒有完整的教材,指定一、兩本教科書;上課拿著英文書,就開始解釋一些專有名詞,好像是在教英文課。
還有很多已經在政府工作的老師,仍然在學校兼課,永吉美幸對此大表不解。日本國立大學教授是國家公務員,因此有時候會被派到政府機構工作,但都是先停止教職;相形之下,她覺得,台灣教授對學術的態度,沒有日本教授來得嚴謹。
在這些外籍學生的眼中,台灣的大學水準,實在不夠世界水準。
國際學術交流─台灣學子不負笈、外籍生不來
從國際化,特別是吸收國際人才的角度衡量,台灣也比大陸落後一大截。
2002年,有1萬6998名外籍生到中國大陸修學士以上的學位,占大陸大學以上學生總數的0.24%。相形之下,來台的外籍學生只有1283人,比重約為0.14%。(見頁235表一)
在兩岸的全球化競爭中,台灣不但在金融、物流、資訊流等競爭中,敗下陣來。現在連最關鍵的人流競爭,台灣也落後大陸愈來愈遠。
美國教育基金會台灣辦公室最新統計顯示,2004到2005年的台灣留美學生總數2萬5914人,比前一年減少1.3%;同樣是亞洲國家的印度、中國、南韓、日本,留美學生人數,則居前四名。(見頁235表二)
政大國際經營管理碩士學程(IMBA)執行長陳春龍,就親眼見識到台灣學術實力在美國的消長。
陳春龍1988年到密西西比州州立大學任教時,全校台灣學生有兩百多人,中國學生不到十人;2004年時,台灣學生不到十人,中國學生則超過三百人。而且,過去五年,到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超過30萬人,是台灣的五倍以上。
兩岸教授在美國大學任教的人數也逆轉。1988年時,在密西西比州州立大學任教的台灣教師有十人,中國教師一個也沒有;但是2004年時,台灣教師只剩下5人,中國教師則多達40人。
「美國的學術界已經被中國壟斷,台灣已經沒有機會了,」陳春龍無奈地表示。
眼見台灣留學人數逐年下滑,政府採取「請進來」的方法。前年,時任行政院長的游錫�,親自召集教育、外交、經濟相關部會,研擬「提升大學國際競爭力,擴大招收外籍學生」的方案,透過獎學金、補助學校的方式,希望在台灣修學士以上學位的外籍生人數,由2002年的1283人,十年內增加十倍。
但截至2005年,在台灣全職修大學學位的外籍生也不過2853人,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長陳德華承認,與原訂目標有段距離,還有待努力。
台灣就業環境─限制多,外籍生寸步難行
徐先生,2000年從政大社會系畢業的馬來西亞華僑,目前在一家高科技公司工作。他表示,因為台灣政府對外籍生的就業,多所刁難,現在他的朋友大都打算跳槽到新加坡公司,或是大陸公司。
1995年決定到台灣念大學的徐先生,因為聽聞舅舅在文革遭到迫害的慘況,加上直到1995年,家裡都還要寄錢接濟留在大陸的舅舅,感覺上,大陸是一個政治不自由,經濟又落後的地方。
這樣的經驗,造就1990年代,馬來西亞僑生捨中國、到台灣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風潮。當時在台灣的大馬僑生曾經多達三千多人。
「現在,大家到華人地區留學的第一選擇,不外乎新加坡、中國大陸,」去年10月在台灣結婚的徐先生,和同是大馬僑生的徐太太都遺憾,當年沒有選擇到大陸留學。
就在徐先生抵達台灣的第二年,新加坡首次承認大馬華人學生的學歷。
除了新加坡,澳洲、紐西蘭、英國、美國也都已經在馬來西亞設立分校,或是部分承認馬國的大學學歷。
台灣高科技人力不足,原本可以就近招募外籍學生,但是對於外籍人士工作簽證的審核,卻比新加坡還嚴格。
外籍學生在新加坡的大學畢業,只要在高科技公司工作三個月,就可以拿到永久居留證,除了不能投票外,所享的權利與新加坡人相同。
徐先生的堂兄,1989年從台大電機系畢業,卻因為工作證一直申請不下來,最後乾脆到中華映管的馬來廠工作,隨後又轉往新加坡聯電工作。
徐先生還有一位朋友,去年6月從台大機械所碩士班畢業,也找到一家高科技公司,但因申請工作證要十天的時間,結果這位友人只得先出境,到香港同學家住十天,再入境台灣。
徐先生很多朋友,現在即使在台灣公司工作,也是一天到晚上網,看看有沒有新加坡公司的徵人啟事。
台灣教育吸引力─中文教育無法吸引老外
看到全球有三千萬人學中文的熱潮,很多大學就想以「學中文」來吸引外籍學生。
但是淡大國際交流處長陳惠美坦率指出,想以學中文來吸引外籍生,台灣拚不過大陸。
根據她多年到美國參加全球最大教育展NAFSA(美國國際教育協會)的經驗,中國展廳一年比一年還大,參觀人潮爆滿,受關注程度遠遠超過了台灣。
陳惠美分析,台灣無法以華文教育來搶外籍學生,因為八成想學中文的外籍生,都會選擇到中國去。台灣努力的方向只能擺在:提供外籍生全英語教學,和至少是亞洲平均水準以上的教學品質。
其實,教育部擴大招收外籍生的主要目的是「提升台灣學生英文能力」,而不是「提升外籍學生的中文能力」。
如果只靠政府的獎學金及補助,但是各大學院校卻無法開出國際級的英文教育課程,不但無法吸引頂尖的外籍學生,也無助於提升台灣學生的國際化能力。
全球搶學生風潮─名校積極招手、設立分支
大學本來就沒有圍牆,現在更是不能有國界,即使連國際大學生們的朝聖地──美國也不能。
外籍學生每年在美國繳超過130億美元的學費(全球留學生的總學費約300億美元),更是美國高等人才的儲備庫,但911之後,美國緊縮留美簽證。結果2004到2005年期間,來自中國的研究生立即減少45%,印度研究生減少30%。
相形之下,對亞洲學生大開方便之門的澳洲,2003年中國留學生增加了47%,印度留學生增加了52%。
美國最後被迫放鬆留學簽證,原因就是來自各國的競爭。
法國、荷蘭已經推出全英文教學的商學院。甚至連英國最古老的牛津大學,也開始積極向海外招生,「過去牛津是等著學生進來,」牛津副校長胡德(John Hood)說。
英國、澳洲許多大學已經在中國、馬來西亞、杜拜設立分校。美國最好的西北大學Kellogg商學院,早就有一半的學生,是由設在以色列、香港等地的授權學校負責培訓;最近還將在倫敦設分校,這也是美國第一所設立海外分校的知名商學院。
反觀,台灣的大學國際化,近的中國,不能去招生;遠的先進國家,又招不到學生。在「走不出去,請不進來」的情況下,台灣的「世界一流大學」要如何產生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