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/08/07

大學倒一半,也不會改變人才天秤傾斜

好文!

 
 

Sent to you by Alan via Google Reader:

 
 

via ericsk's blog by ericsk on Jul 30, 2007

我只想問校長:「你會讓你小孩去唸藝術、體育、實作型大學嗎?」

今天在看到一則新聞,大意就是幾個大學校長又在憂心大學氾濫這個老梗了,其中交大校長還這樣表示(或許是記者的作文):

吳重雨認為,國內大學不夠多元化,人才培育也常常不符合企業界需要。很多企業需要技術人力,但是在台灣卻找不到適合人才,大學要設法調整,研究型大學就去作研究,其他藝術、體育、實作型大學也要慢慢辦出特色。

當然吳校長的話是完全正確的,一個國家的人才不應該有失衡的狀況發生,過度依賴某個或是某些產業,哪天這些產業成了夕陽工業之後,那這個國家不就也要垮了嗎?

可是,若小孩有藝術、體育、實作的能力及興趣,即便在中學時學校成績頂尖,家長會依照小孩子的興趣、能力或自由意志來讓他選擇大學嗎?我相信開明的家長不多。

會這樣也是很正常的,台灣人的傳統就是「學而優則仕」,去學校唸書哪裡是追求學問、充實知識,也不是蓄積能量有朝一日改變這個世界,大多數的台灣學生,都希望最好在學校就能學到「工作要用的」,而且還要是「很賺錢的工作」要用的,這樣從學校畢業後就可以「無痛轉移」,學校的功能就是職前訓練所,所以優秀的學生、望子成龍成 的家長,當然希望去將來好找工作的學校、科系就讀。

可是人才就是要放在對的位置才能發揮最大效益呀(天才不列入討論)!以台灣目前最偏的醫、電、資來說,也許很多人高中在學成績確實不錯,然後就順著出路好的邏輯進入了可能不是那麼有興趣的醫、電、資的領域,醫電我沒唸過就不多說了,進入資訊相關科系,如果沒有興趣,熬夜寫程式還是K著鬼才看得懂的 complexity 根本就是摧殘一個人心靈的最佳偏方。然後這個「人才」就把他人生的黃金期浪費在一次又一次的 debug 地獄中,好不容易撐到大學、研究所畢業,才又茫茫然地問自己:「我真的喜歡這個領域嗎?我是不是該換跑道呢?」於是乎,又一個人才墜落。

也許很多人會跟我說,台灣的環境就是沒辦法均衡地培養人才呀,所以只能靠某幾個領域來衝出一番成績,所以大家只好繼續容忍著功利主義在社會中蔓延,雖然知道這是一種病,卻沒有吃藥的勇氣。所以我們永遠只能住在醜醜的鳥籠裡,只能看到日劇韓劇壓倒台劇的收視率,只能玩著日本人發明的 Wii (然後嘴裡依然要咒罵博優),只能聽著美國人發明的 iPod ......

其實我們的棒球投手並不會不能在 MLB 上立足,其實我們造艇及腳踏車工業都很揚名國際(賺得可能沒有電子業多,但名聲可能棒多了),大家應該多對各個產業、團體多一點關愛的眼神,發展均衡的教育環境絕對不是只靠幾個大學校長憂心就夠的了。


 
 

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:

 
 

沒有留言: